微博微信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车市资讯 > 本地新闻

在商城,你身边有这样的“老吴”吗?

来源: 日期:2018/7/12 16:43:29 人气:7086

 

  豫南深处,崇山叠嶂。

  初夏,屋前的山尖刚泛出点霞光,老吴就锁好院门准备出发。

斑白的小径仅仅有一个人踏过的痕迹,两旁的杂草早已没过了脚踝。这是他的家,一座土坯屋,一个人。



  他要翻过两座山头,走上几十里山路,才能到达他工作的地方,这副佝偻的身影已经在这条路上寒来暑往了几十年。

  这是豫南边陲深山里的一座村小,教职工加学生不足镇上一个班的建制,他已在此处工作了数十年。这学期是他离休前的最后一个学期,一切如往常一样。扫地、除草、修剪树木、打饭......对了,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教书匠。

  谈及老吴,周边的村民们评价最多的就是两个字:老实。

  老吴的家族史也算得上那个遥远时代的缩影。

  太爷吴梓田,民国豫南“剿匪”总司令顾荆之统治时期的保长,时人称作“吴三爷”。他的父亲青年时期求学于豫南的雩娄高中,师从当时避难到此的河大教授。正是这种半地主半富农的家庭成分,老吴的父亲被划成了的右派。家道中落,大概八岁时,母亲去世,兄弟二人跟随父亲长大。

  童年的苦难是老吴最不愿提及的,因为家庭缘故他无法进步、参军、找到好工作。九十年代中期,青年老吴跟随乡里人去了遥远的东北谋生活,那是大兴安岭深山处的一座泥瓦窑,他做了一名泥瓦匠。那年,仿佛他跟此时的我年龄相仿。据说,那次的工作差点使他丢掉了性命。

  辗转反侧,他的父亲由于组织上政策的照顾,当了几年民办教师。这对于认为不可能再出头的老吴而言,犹如一个天大的喜讯。

  他回到了豫南老家,人近中年,终于在族人的帮助下寻得了一门亲事。对方比他小了十多岁,也是平常百姓人家的姑娘,老吴很知足。年近四十,终得一子,可是没过两年,年轻的妻子却因病去世,留下了老吴和幼子。

  父亲去世后,组织上考虑其家庭原因,让老吴接替了父亲的工作,至此他便成了一名教书匠。

  其实老吴早该到了退休年龄了,儿子小,没有家庭收入,组织上又将他返聘回来继续工作,这一点,老吴很知足。

  可能是我接触他有些晚,当初刚来单位不清楚他的经历,觉得老吴说话文绉绉的,颇有点旧社会时私塾先生的做派,因为办公室里只有他的座位上摆放着一把破旧的太师椅。然而当我例行惯例听过一节他的随堂课之后,我改变了看法:老吴人虽老,讲课的风格也能生动有趣,使得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孩子兴趣很浓。他的知识面很宽,尤其对历史典籍的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,我想这大概与他的经历有关吧。

  老吴的教学成绩每学年都名列乡里前茅,这是很多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所不能及的。尽管如此,他仍然几十年如一日,兢兢业业,从不和外人多说一句。

  这个小村子里,很多学生的父母以及再长一辈的人们有很多是老吴的学生。听闻老吴还在教书,他们很放心。这么多年了,老吴还是那个老吴,孩子们却一个个走出了大山......


  这个学期结束老吴就要真正的退休了。

  突然感觉,他好像真的老了,头发花白了很多,走路也慢了,饭菜吃的也少了。

  几十年的同事老王每每看到这一幕,就劝他去医院检查,但他每次都是沉默不语。老王时常亲自下厨给他做两个合口的小菜。有时节假日里,老王也会和夫人专程跑去给老吴送一些可口的饭菜。毕竟,那空荡荡的长满野草的院子里,只有他一人在生活;毕竟,几十年的同事,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。

  前不久听闻李芳老师的事迹,她的舍身精神深深感动了无数的人们,这其中也包括我。在偏远的农村教师队伍中,又有多少个李芳老师呢?我想,很多。他们的事迹虽不及李芳老师那般轰轰烈烈,却也在极度平凡之中,做着良心寸心知的事情。不是谁都有勇气一辈子扎根农村的。我想,老吴做到了,许许多多类似老吴的教书匠都做到了。

  刚走出大学不久,初到村小工作时所见的景象震撼了我。一二十个孩子和几个年龄长于我父辈的老教师。他们是老师、保姆、炊事员、维修工......我甚至看见幼小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排队打饭、洗碗,这是去之前不曾预料到的。

  由于期末组织复习忙,还要奔波两校之间,才发觉几天没见到老吴了,问了老王方才得知他住院了,他终于撑不住了。而现在距离他退休仅剩十天,那把破旧的太师椅仍然矗立在角落里......

  唏嘘过后,我想,随着时间的远去可能不会有人再记得这么个老实人了。人就是这样,默默地来,匆匆地走。

  如今的我,踩在李芳老师、老吴这辈人的臂膀上成长。我着实不敢与之并论。他们那一代人,付出了青春扎根农村和大山,付出了汗水为他人作嫁衣裳。

望着这远处茫茫的大山,再看看眼前这群孩子,我渐渐开始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。

 

(2018年6月于冯店乡石关口小学) 

 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henancheshi.com/show.asp?id=1032